最强“限塑令”范围即将进一步扩大,河南这些企业早有布局
最强“限塑令”范围即将进一步扩大,河南这些企业早有布局
【大河财立方 记者 贾永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到2022年底,该限塑令范围将迎来明显扩容。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该政策明确,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
【资料图】
眼下距离这一时间节点仅剩半月,各地在落实限塑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河南又有哪些企业已经布局?
“最强限塑令”范围即将大范围扩容
塑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在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应用广泛。不规范生产、使用、处置塑料会造成资源能源浪费,带来生态环境污染,甚至会影响群众健康安全。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限塑令出台于2020年,堪称史上最强限塑令,尤其是该文件充分考虑了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差异性,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区分重点城市、地级以上城市和相关县级城市,按照2020年、2022年、2025年三个时间段,分步骤、分领域,积极稳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整体工作。
据了解,在2022年底这一时间节点,限塑令明确,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该文件指出,到2022年底,县城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全国范围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一次性塑料制品源头减量的同时,为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探索培育可持续的新型治理模式,《意见》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提出推广应用安全可控、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相关替代产品;积极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型业态和模式。
可降解塑料或迎来广阔空间
受益于相关政策的直接推动,可降解塑料也有望迎来新的广阔增长空间。
“这份文件的针对性更强,如明确提出,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鼓励设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装置,方便群众生活。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等。”一位行业人士称,这有望为可降解塑料领域打开更大的增长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塑料制品产量累计为8004万吨,而其中大部分塑料都能被再生塑料和其他绿色材料替代。再加上后疫情时代我国进出口产业全面回暖,日用塑料制品的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同样也带来了庞大的增量市场。
据他介绍,今年6月,国家标准政策《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正式落地,其规范了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率等术语和定义,规定了降解性能要求、标识标注要求和检验方法等。目前,PBAT和PLA是我国降解塑料发展的重点品种,且已经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同时,PHA、PCL、PPC等生物降解塑料的产能、应用量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首创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2020年全球塑料产量将近4亿吨,其中可降解塑料全球产量仅为117.4万吨,仅占全部塑料产能的0.3%,替代市场空间巨大。我国可降解塑料应用场景广泛,典型蓝海市场,快递包装、一次性餐具、超市购物袋以及农用地膜是当前我国可降解塑料主要应用场景,按照测算,到2025年其对应可降解塑料市场空间分别为150万吨、100万吨、70万吨以及60万吨。
河南这些企业早已抢先布局
可降解塑料的广阔空间,也吸引了不少企业竞相布局,其中河南周口已经锚定相关目标,打造了产业集聚区。
大河财立方记者从河南省发改委了解到,目前周口在生物降解领域已形成一定集聚规模,并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据了解,该集群以郸城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基地为核心区,以全国最大的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单体-乳酸生产企业金丹科技为龙头,以乳酸、丙交酯、聚乳酸、PBAT、淀粉基材料及相关可降解塑料为核心产品,纵向发展原料和可降解材料制品,横向发展配套、补链、强链、延链及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大河财立方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该产业集群现有产值亿元以上规模企业5家,包括金丹科技、金丹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河南金丹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盐城华德(郸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甜蜜蜜糖业有限公司,现有年产1万吨丙交酯和聚乳酸、17.8万吨乳酸及其系列产品、1.5万吨α高强石膏和5万吨β石膏、40万吨玉米淀粉加工的生产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份在周口启动运行的河南省聚乳酸可降解材料产业研究院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按照规划,该产业研究院主要瞄准乳酸、聚乳酸降解材料全产业链世界前沿技术难题,以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模式,打造世界一流降解材料最权威的开放共享平台。
“根据目前启动或拟实施的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项目,2022年底可实现4000万元经济效益,2023年可实现6800万元经济效益,将为全国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打造提供科技支撑。”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