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转型金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 龙志刚专栏
浅议转型金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 龙志刚专栏
作者:史艺 |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编辑:史艺 | 校核:郭小壮 | 审核:龙志刚
前言
随着第四季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的发布和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举行,全球需要着重关注由气候危机引起的社会快速转型已成为共识,加速开展电力供应、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部门等重要部门与系统范围的转型将有助于避免气候灾难。转型金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产生的金融类型,可有效补充当下绿色金融无法覆盖的高碳领域,必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与绿色金融形成合力,助力“双碳”战略的实现。
一、转型金融基本内容
转型金融这一概念是由经合组织OECD在2019年首次提出,被定义为“在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为其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清洁能源等方面在内)转型的全部金融活动。随后欧盟在2020年3月进一步明晰了转型金融的概念,将转型金融定义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对特别是传统碳密集型的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较为聚焦的定义,即转型金融是指针对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针对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项目、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
图为各国关于转型金融的相关文件总结(源自网络)
具体来看,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碳金融等有关“双碳”战略的概念在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体现出了自身的特征。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型金融属于可持续金融的范畴;从主要服务对象来看,绿色金融标准范畴仅覆盖了一部分转型金融,转型金融可作为绿色金融的有机补充。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门槛要高于转型金融,其界定标准是各类绿色目录,但绿色目录中多数为“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项目,这对许多高碳企业来说是不够“友善”的,即使它们有可行的低碳转型方案,也很难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而转型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绿色金融不能支持的传统高耗能高排放领域。其次,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碳金融的最终目标也有所差异,虽然本质都是为了降碳、实现碳中和,但转型金融主要实现的是将高碳与经济相关的部门纳入可持续金融体系并实现低碳转型的整体经济方法,绿色金融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完善的去碳化绿色金融体系,碳金融则侧重实现低碳技术和低碳项目的减排效应和碳交易。
二、国内转型金融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转型金融在指导标准和具体产品等方面均在逐步发展中,正在成为金融供给侧改革新抓手。指导标准上,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整体的转型金融政策框架,但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已在今年继2016年就发展绿色金融达成共识后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批准了由中国和美国共同主持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所提交的《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就包括了《G20转型金融框架》这一重要内容。这将为我国结合自身情况,在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界定标准、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公正转型等方面制定转型金融的具体政策和产品体系等内容上提供指导意见。
自2020年起,国内部分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转型金融方面的市场实践和标准制定工作。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已经发布了适用于本地的转型金融目录和激励措施,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支持转型金融的第一批指导性文件,《转型债券管理声明》和《转型债券框架》明确定义了转型债券,并给出了合格项目类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作为贴标债券领域的重要市场监管机构,也发布了指导可持续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发行的试点意见,为国内高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具体产品方面,以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为主的转型金融产品从2021年开始在金融市场实践中不断涌现。尤其是债务类转型融资工具已有了较快发展,例如2021年1月中行成功发行全球首笔金融机构公募转型债券、5月交易商协会在国内推出首批7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及今年上交所新增推出低碳转型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品种等,均可作为对高碳行业的重要支持手段之一。根据Wind数据,自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底,共有30家主体发行37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规模合计514亿元。除债券外,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落地山西省,全国首笔绿色可持续发展挂钩+住房租赁贷款落地江西省,也都是我国在转型金融产品创新上的积极尝试。
转型金融对我国的高碳行业有着重要作用,原因是在短期内化石燃料仍然是中国重要开发的基础性资源,转型金融可以助力高碳行业优化能源转型机制,填补巨大资金缺口,实现低碳转型优化策略。这是因为转型金融产品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要素以保障转型目标实现:一是融资主体需要有明确的低碳转型目标与路径和显著的减排效果,确保关键绩效指标(KPI)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可以量化评估;二是发行人转型目标要符合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MRV)等原则;三是相关转型金融产品要设计配套的奖惩措施。
目前电力、钢铁冶金、非金属材料矿产等行业的每年碳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碳排放总量六成以上,收益状况却不相匹配,未来发展急需平衡相关产业的平稳运营与减碳问题。以钢铁行业为例,从吨钢CO2排放量等数据可以看出该行业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如果要考虑控制成本利润率、商业化运用新型减排技术、向低碳化转型升级等主要问题则需要大量资金,运用转型金融获得融资帮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据报道,柳钢集团在2021年5月成功发行了国内钢铁行业中第一笔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该债券将其可持续发展挂钩目标定为“2022年单位产品氮氧化物排放量0.935kg/t”,比2020年下降0.188kg/t。
图为2000-2018年我国粗钢产量和钢铁行业CO2排放量变化情况
三、转型金融后续发展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建设转型金融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推动转型金融政策工具箱细节化发展。应适时发布我国转型金融的基本框架原则和转型金融标准,为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同时建议尽快推出转型金融支持目录,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的能源、钢铁、煤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方向为依据,为金融机构、企业等市场参与者提供行动指引。
二是健全转型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由于转型金融的融资成本往往与转型效果挂钩,且经济主体的转型目标和效果需要遵守MRV原则,即使目前针对上市企业和发债企业在环境信息的披露方面有了一些规范性要求,但对这方面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引,信息披露范围有限。建议金融监管部门继续加强配套管理政策制定,统一规范转型金融业务,注重ESG报告,使其明确纳入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监管,可将支持转型的行业碳减排效果纳入信息披露范围,降低污染物排放数据造假、“漂绿”和“洗绿”等风险的发生概率,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活动。
三是降低转型结果评估差异,为挂钩指标建立通用定期量化标准。转型金融的最终目标是帮助经济主体低碳转型,目前由于转型金融支持的行业缺少科学自主的低碳发展评估体系,所以难以界定转型金融是否有效。建议依托各行业协会等机构逐渐在各行业建立起一套较为通用的挂钩指标量化评价标准,提升专业性评估水平,对转型金融过程中技术水平的计量、责任、绩效等进行评价,降低投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四是深入开展转型风险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风险的前期预防。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路径、发展基础、转型方向和需求不同,建议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从技术不确定性和变革风险等方面对配套技术、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前期研究,为后期扩大转型金融适用范围奠定基础。
结语
转型金融是帮助实体经济稳定转型的举措之一,通过理解探讨转型金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助于相关领域在未来更好的开展业务,最终使转型金融助力高碳领域的低碳转型行动,为实现“30·60”战略设定转型路线、实现转型目标。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