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快评 | 被家长抵制的预制菜,需要告别“野蛮生长”
立方快评 | 被家长抵制的预制菜,需要告别“野蛮生长”
□大河财立方评论员 陈薇
近日,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备受关注,因担心预制菜的营养、卫生问题,预制菜遭到了部分家长的抵制。9月22日晚间,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资料图片)
其实,这已经不是预制菜第一次遭遇质疑,此前杭州一对新人预订了6000元一桌的喜宴,结果16道菜中有七成是预制菜,网购只需要1000多元就能配齐。饭店用低成本的预制菜代替现制菜肴,也让预制菜被不少网友吐槽。
预制菜营养、安全、成本被接连质疑的背后,与当下预制菜复杂分类有很大关系。预制菜一般是指通过工业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的成品和半成品菜肴,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
早在前两年预制菜登上风口之前,不少连锁餐厅、团餐企业都已经在使用预制净菜和半成品菜肴。但在这些预制菜在出品当天,厨房还要将预制菜进行进一步烹饪后才会被端上餐桌,食材的保质期也非常短。
对连锁餐饮门店、团餐企业来说,这些类型的预制菜在采购的成本、质量控制及食材标准化加工方面都更具有优势,且比小餐饮店、家庭的现制现炒的餐食品质更可控,出餐效率更高。
然而,近两年预制菜借助风口野蛮生长,行业鱼龙混杂,确实有一些劣质料理包以预制菜的名义流入市场。料理包较差的口感、较长的保质期,给消费者带来了非常糟糕的消费体验,于是让不少消费者甚至是媒体,都直接将料理包等同于预制菜,从而出现了预制菜“一刀切”的抵触心理。
面对接连出现的“抵制预制菜”的风暴,对时下的预制菜行业来说,也是转型发展的契机。
目前不少消费者建议,餐饮企业需标明是否为预制菜,对使用菜品的来源、是否为预制菜、制作工艺等要素,主动清晰公示,而多地消保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此事。
然而让餐饮企业公示是否使用预制菜前提是,预制菜需要被更细致地分类。需要让使用净菜现场烹饪的餐饮企业与使用即热类料理包出餐的企业,可以更好地被消费者区分开。毕竟使用净菜加工也是预制菜的一种,但净菜现炒可以获得与传统烹饪方式相似的风味与营养。更明确的公示以及分类,也能更好地引领不同类型的预制菜,进入最为适合的使用场景。
同时,预制菜行业也需要加快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的建设,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也需要对预制菜行业进行有效监管,让预制菜这个“黑箱”变得更为透明,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从而促进预制菜行业加快优胜劣汰,让劣质的料理包没有生存的空间,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回到家长抵制预制菜进校园这个话题,其实让家长焦虑的并不只是偷偷进入孩子餐盒的预制菜,而是校园这个特殊的场景,孩子们吃什么一般选择权比较少,甚至是没有选择权,毕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给孩子天天送饭。
至于回归学校自建食堂,由于餐饮管理是非常专业的事情,学校食堂也一般采取外包运营的模式。在过往没有预制菜的情况下,学校食堂现制作餐品也会出现口味不佳、价格虚高的问题,而学校食堂集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有爆出。
要想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吃得安心,其实还是要提升学校后勤服务透明度,加强监督管理,不然还会有下一个被家长抵制的“预制菜”。
责编:史健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