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焦点!《网络谜踪2》,什么水平?

来源:哔哩哔哩 2023-04-10 15:56:15

文/海猫食堂1999

桌面电影,一种以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为载体,以屏幕语言来叙事的新型电影,也是目前我认为,相比于大银幕,更适合在流媒体上播放和观看的电影。


【资料图】

近些年,有不少导演都投身了桌面电影创作,如2014年的《解除好友》,2018年的《解除好友2:暗网》,以及那部真正让“桌面电影”出圈,进入主流视野的《网络谜踪》。

然而,《网络谜踪》的大爆,没有改善桌面电影的尴尬处境:

影视从业者将其视为小成本电影实验和圈钱利器,观众心中,它是噱头大于内容的“网红快餐”。低迷的产量和屈指可数的佳作,似乎也印证了它的“难成大器”。

所以,在今年《网络谜踪2》上线时,我没有抱太多期待,认为这不过是消费前作好感的续貂之作。但看完后,它却带给我不少意外之喜,并让我思考:

桌面电影,究竟还能走多远?

01 熟悉的配方,加量不加价

《网络谜踪2》的主角,是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叛逆少女朱恩。

开篇的家庭录像告诉我们,朱恩的父亲罹患脑膜瘤,在朱恩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一日,朱恩的母亲要与男友凯文前往哥伦比亚度假,并让朱恩周一准时到洛杉矶机场接机。

在经历了和朋友的“疯狂一周”后,朱恩去机场等候母亲,却发现母亲和凯文人间蒸发,再无音信。于是,心急如焚的朱恩借助网络,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寻母之旅”,并在这过程中,发现了有关母亲、凯文和亡父更大的秘密。

听到这里,熟悉《网络谜踪1》的观众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没错,《网络谜踪2》的叙事逻辑,几乎是对前作的原样复刻,你能在其中,找到许多雷同的元素:

以亚裔和黑人族裔为主的“政治正确”式选角;主角因亲人离世而心伤难愈;家庭成员彼此间疏离隔阂;都以离奇失踪案来驱动故事;主角在解谜过程中会遭遇事件反转、惊天阴谋,以及一定不会缺少的,来自媒体和网民的舆论暴力。

现在看来,主创的这种行为十分偷懒和投机,在口味挑剔的影迷眼中,必然会背负“缺乏诚意”的骂名。狡猾的主创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前作基础上,以不惜成本的方式疯狂“加料”,让影片最终呈现出“加量不加价”的实惠感。

首先,影片的烧脑感更上层楼。

要让故事变得烧脑,一般来说,要么设置一个故弄玄虚的高概念,如诺兰的《盗梦空间》;要么在叙事结构上打破常规,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昆汀的《低俗小说》。

还有一种就是本片采用的,通过凌厉的剪辑和饱满的情节密度,让观众在信息巨浪的冲击下应接不暇,晕头转向。

其次,影片叙事的杂耍性更强。

“杂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复杂和精密。

讲一个包罗万象但不修边幅的故事,和讲一个简单朴素但结构精巧的故事,都不是易事,能同时兼顾两者,更是难上加难。

但《网络谜踪2》做到了。它就像一个摇摇晃晃走在钢索上的人,每当你以为他会跌坠高空时,他又会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力挽狂澜。

剧情复杂度上,不难看出导演意图超越前作的野心:

故事版图向海外扩张,并由此带来语言不通和警方执法不便的困难;

人物网络盘根错节,但几乎每个人都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身份逆转;

联动抖音、智能手表、谷歌街景等屏幕信息,媒介表现形式更加灵活。

可贵的是,影片没有因千头万绪而阵脚慌乱,反而呈现出AI程序般的精密感:

派对男生遗落的手表,成为朱恩被父亲胁迫后,与外界联系的救命稻草;

母亲一直玩不明白的Siri,关键时刻却帮助母女俩逃出生天;

一张为悼念父亲,发布在INS上的照片,意外给警方提供了搜救线索……

这些细节单拎出来平平无奇,但能把它们一股脑儿塞进故事里,还处理得干净利落、滴水不漏,足见编剧闪转腾挪间的功夫和劲道。

02 现实讽喻,点到为止

除剧作技巧上的锤炼外,影片还或明或暗地传达出,对当下乌烟瘴气的网络环境的担忧。这种担忧关乎情感,关乎理智,更关乎性命安危。

受限于题材类型和故事容量,影片的现实讽喻点到为止,但仅仅这冰山一角,也足以让人毛骨悚然。

比如监视。

片中,朱恩因为意气用事害死了律师希思后,内疚地向警员帕克寻求帮助。当我们也陪着朱恩失落时,镜头逐渐拉远,一块新的屏幕跃然眼前。

原来,朱恩的一举一动,全都暴露在凶手的监视之下!

但最惊悚的部分,不在这里。

往前想,朱恩的所作所为,无论是盗取账号追踪他人行迹,还是未经允许翻看他人电子邮件,剥离掉主角光环,其实与监视他人并无二致。

再往后想,当朱恩监视他人,凶手监视朱恩时,谁又在监视着凶手?

没错,正是屏幕前的你我。

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在监视着屏幕中发生的一切,并从中获得窥视他人、掌控一切的快感。

影片的高妙之处正在于此。它构建了一条“套娃式”的监视链条,所有与失踪案有关的人,都主动或被动地成为链条上“监视与被监视”的一环。

回溯现实,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处在这样的危机中:

上一秒还在对明星隐私评头论足,下一秒,就因信息泄露接到骚扰电话;

不经意间的点赞留言,立刻就被算法编织成密不透风的信息茧房;

笑他人是“楚门”时,殊不知,自己也成为他人窥伺下,砧板上的鱼肉。

再如,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

影片中,多个人物的身份发生逆转:

凯文看似老实本分,实则惯会哄骗女子欢心,诈骗钱财。

表面上,希思照顾孤儿寡母,其实觊觎凯文已久,甚至这次失踪案,都是她蓄谋已久的情杀,结果,她因这可笑的误会无辜丧命。

朱恩的母亲明明是受害者,却因一段语焉不详的尘封过往,一夜之间沦为众矢之的。

影片中,这种“建立新身份再打破,然后再重新建立”的方法,之所以屡试不爽,是因为它契合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碎片化、标签化的信息接收方式——

曾几何时,我们眼中的世界只剩下单调的黑与白;

深不可测的人性,被网线提纯成不含杂质的精致人设;

裹挟在数字海洋中,我们早已失去阅读他人的耐性,取而代之的,是几块碎片、几张标签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全部,爱与恨可以瞬时建立,也可以顷刻坍塌,一切都来得轻浮且廉价。

《网络谜踪2》中的身份反转,是真实世界中无数“人设翻车”事件的尖锐影射。

反复“愚弄”观众所传达出的,是导演的眉头紧锁和无尽喟叹:

翻车的,到底是人设,还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

还有,情感疏离。

这是《网络谜踪》系列一以贯之的创作母题。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因为种种原因,在时间冲蚀中渐行渐远,最终活成同一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直到一方失踪,另一方才幡然醒悟,原来在物理意义的消失前,对方早已在心理层面上销声匿迹。

第一部中,父亲大卫的东亚式家庭教育让人窒息。

他心目中,栽培和管教女儿是为人父的天职,相比关照女儿脆弱敏感的心灵,如何让她按时上钢琴课,以及把垃圾收拾干净,是他更在意的事。

在与女儿的日常对话中,无不充斥着居高临下的斥责和教育。

说起在女儿身上灌注的心血,他滔滔不绝,但在女儿失踪后,他却说不出任何一个女儿朋友的名字。

第二部中,视角发生转换。

朱恩对母亲的疏离,源自她把这份不计回报的母爱看得理所当然,又索取得心安理得。

像每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母亲不厌其烦的唠叨,换来的是朱恩的充耳不闻;

母亲还未适应朱恩的羽翼渐丰,朱恩却嫌恶母亲总是沉湎于旧日回忆;

母亲日夜操劳,在朱恩心中,永远比不过亡父的浅浅微笑。

谈及当代人的情感疏离,很多人都会归咎于互联网的挑拨离间。但这种给科技强安原罪,然后大加批判的做法,无非是在给自己内心的自私、冷漠寻找减轻负罪感的借口。

显然,《网络谜踪2》的主创也洞察到了这一点,他们不仅把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当作人性缺陷的放大器,更视为修补情感裂缝的良方。

片中,朱恩为找到母亲下落,游走于母亲的各个社交账号,并尝试破解密码。

每一次破解,都让她更了解母亲在既定身份之外,作为格蕾丝的真实内心,她的隐忍,她的无助,她的爱好,她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

解码的过程,也是朱恩认识母亲,打开母亲隐秘心扉的过程。这对每位观影者来说都是一记警醒:关照家人,本不该是一件如此麻烦和迟来的事。

03 《网络谜踪2》暴露了桌面电影哪些问题?

桌面电影,还能走多远?

这几乎是每个对桌面电影感兴趣,乃至研究桌面电影的人,都会提出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我们或许可以在这部《网络谜踪2》中找到端倪。

作为悬疑惊悚片,《网络谜踪2》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一部电影想要从好看进阶到动人,只有花哨伎俩和精密计算还不够。

很多时候,观众记住一部电影的,往往不是它流光溢彩的华服,而是领角袖口处翻卷起的毛边;不是它精心排练的演讲,而是演讲途中出人意料的卡壳与沉默。

《网络谜踪2》的副线讲的是朱恩的心灵成长,和母女间心墙的瓦解。能否讲好这条线,是评判本片是无脑爽片,还是优秀电影的重要指标。

从青春家庭片的角度看,《网络谜踪2》做得还不够好。

值得肯定的是,影片在人物情感刻画上做出了一些努力。

无论是朱恩回听母亲语音后的真情流露,还是在约会软件上,翻看母亲与凯文的相遇相知,都细腻描摹出亲子间爱无法有效传递的遗憾和痛苦。

尤其在第二个段落中,母亲爱上凯文的理由,不在于凯文的殷勤问候,也不在于二人有着相似的音乐口味,而是当母亲倾诉她对女儿无处安放的爱与愧疚时,凯文的默默聆听。这是母亲绝不会从女儿那里得来的“奢侈”。

有时候,子女对父母的封闭和拒斥,比恶语相向更加伤人。

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给这些情绪多少弥散和留白的时间,戛然而止后,便急匆匆地让朱恩投入新的战斗。

究其原因,除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外,桌面电影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先天缺陷。

传统电影中,故事信息的传递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可以通过景别、运镜、灯光、表演等多种因素的协同调动,来达到理想效果。悬疑惊悚片领域,希区柯克、库布里克、温子仁等导演,都是借用光影和空间的魔法,操控观众心理的大师。

但在桌面电影中,纵深的空间被压缩成二维平面,观众只能通过电脑摄像头、手机摄像头、监控等途径获取信息,演员表演局限于一方小小的屏幕,导演在场面调度上可以发挥的余地,就十分促狭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网络谜踪2》一直要保持叙事节奏紧绷,不敢在人物情感上做过多逗留,因为故事一旦慢下来,观众的注意力会随之懈怠,甚至把这些段落,当作影片的“尿点”。

从结构来看,影片的第二幕,也就是朱恩寻找母亲的过程被极致延长,而第三幕,朱恩的父亲绑架母女的部分被刻意压缩,也是由桌面电影的先天缺陷所致。

第三幕中,凶手的真实身份已然揭晓,剩下的就是凶手与朱恩母女的激烈对峙。

但由于观众只能通过光线昏暗、画质模糊的监控摄像头,勉强观察到屋内的一切,所以这些拳脚打斗并不具备视觉观赏性,只能起到推动剧情发展、交代故事结局的作用,影片主创自然也会潦草略过,好让观众把更多精力停留在精彩的第二幕上。

如果把视野拉得广阔些,会发现桌面电影的创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悬疑惊悚片”这一类型,这并非巧合。

悬疑惊悚片中,导演为了营造紧张氛围,让观众获得沉浸感,常会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偷窥视角,最经典的莫过于希区柯克的《后窗》。

另一种是封闭空间,《闪灵》中的风雪酒店、《恐怖游轮》中的游轮、《异形》里的太空飞船,都是代表性的例子。

而桌面电影中,观众天然就具有的“偷窥者”属性,以及在密闭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内推展情节等特性,都为悬疑惊悚片的类型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

但这似乎也成为了桌面电影一块难以击破的天花板。

很难想象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仅仅通过摄像头、监控画面、聊天框以及网页的缩放,观看《花样年华》这样优雅缓慢、一唱三叹的爱情片,或是《飓风营救》这样打斗激烈、热血贲张的动作电影,会是怎样一幅光景。

但我相信,未来桌面电影在它精耕细作的小天地里,依然会大有作为。

毕竟,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未来,仍有许多光怪陆离的故事,等待着桌面电影去挖掘,去讲述。

关键词:

相关新闻